【媒體議價】大受打擊的女記者
我們先講一個虛構故事,再介紹媒體議價與新聞專業性。
紀哲蕙今年23歲,從大學傳播學系畢業後,進入番薯日報當記者已滿一年了。四處採訪的經歷,令她眼界擴展很多;應用所學寫報導,讓她很有成就感。能做收穫豐富又發揮所長的工作,她心懷感恩。
更讓她感恩的,是交到帥氣溫柔又有能力的男友吳良新。一起旅遊時,他總是提前規劃好行程、住宿等瑣事,讓人安心;主動幫忙提重物,更是男友力加分!再加上年僅25歲,就擔任大型社群網站的頂尖軟體工程師,年輕有為收入高,如此極品哪裡找!
第一次上床的那晚,即使不斷告訴自己這是很正常的事,哲蕙脫下胸罩還是害羞得抱胸遮掩。自己胸型會不會很奇怪,被男友嫌棄?
良新溫柔的問:「如果害羞的話,今天就不做吧?」
哲蕙心中感動:「良新果然很溫柔呢!」鼓起勇氣,脫下內褲,和良新上了床,幾乎各種令人羞恥的姿勢都做了一遍。她心中已下決心:「為了良新,再羞恥的姿勢我都願意做!」
雖然害羞,但她第一次體會到性愛的快樂。望著疼惜自己的男友,她覺得很幸福。要是這份幸福能一直延續下去,該有多好啊!
然而,幸福竟是如此脆弱,禁不起突如奇來的打擊。
這天哲蕙像平常一樣上班,隨即收到爆炸性消息:因數位浪潮衝擊,閱報人口不斷減少,報社已入不敷出,即將解散。
老闆一一面談員工,表達歉意,並承諾資遣費等員工該得的錢一定會給,有任何問題必盡力協助。哲蕙能理解報社的艱難處境,心裡仍不禁悲喊:為什麼會遇到這種事!我在這裡做得很有成就感,難道之前辛辛苦苦寫的報導都沒有意義嗎?
當晚,哲蕙例行性的與良新約會,在租屋處床上翻雲覆雨。她不想壞了男友的興致,因此還沒告訴他失業的事。現在她只想藉心愛之人的愛撫,安慰自己:我還有愛我的男友,他會為我打氣,一同在人生的路上勇往直前!
完事後,哲蕙心想該向男友訴苦了,良新卻比她先開口,冷不防丟出一句:「我們分手吧!」
「什、什麼?」哲蕙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。
良新說:「我說我們分手吧,我已經不愛妳了。」冰冷的眼神是哲蕙從未看過的。
哲蕙以快哭出來的表情說:「為什麼?我做錯了什麼嗎?我會改進的!」
良新依舊以冰冷眼神說:「妳沒做錯什麼,我本來就是以玩玩的心態交往的,現在我對妳失去興趣了。」
即將失業的消息已令人難受,現在連心靈支柱也背叛她。震驚、悲傷、憤恨等情緒如浪潮湧來。哲蕙身體顫抖、淚水決堤的哭喊:「我是那麼的愛你,為什麼這樣對我!還特地上了我再提分手,這......這不就像白嫖一樣嗎?吳良新,你到底有沒有良心啊!」
吳良新吃了一驚,心中竟為這幅景象狂喜:「就是這個!我要看的就是這個!」
原來他有個奇怪的性癖,就是喜歡看美女悲傷崩潰的樣子。因此他不斷交女友,再無情甩掉,欣賞她們大受打擊的景象。現在,哲蕙眼淚鼻涕齊流的悲痛表情,性感裸體因悲傷而顫抖,看起來多麼淒美!啊!哲蕙露出絕望陰暗的表情了,真是經典!
他心滿意足的離開哲蕙的租屋處,心想:「剛剛的景象真美啊,我要深印腦海!只是分手後就不能跟那美麗肉體做愛,有些可惜就是了!」
吳良新就這樣無情的離開,獨留哲蕙失魂落魄的坐在床上。
白嫖,原意指嫖娼而不付錢,後延伸為不付代價,白白得到他人資源的行為。在上述故事裡,吳良新先和哲蕙上床再提分手,白白爽了一次,就好像白嫖一樣。而在「媒體議價」議題,大型網路平台白白使用媒體業者辛辛苦苦製作的新聞,也有「白嫖」爭議。
現今我們看網路新聞,不一定要去電視台、報社等媒體業的官方網站,社群平台(如facebook)及搜尋引擎(如google)等網路平台就有新聞可看,這甚至是許多人閱讀新聞的管道。
然而多數人到網路平台看新聞的結果,是網路平台流量增加、廣告收入提升,而傳統媒體的閱讀人口卻一路下滑,甚至陷入經營困境,似乎不公平。
因此許多媒體業者提出「媒體議價」,網路平台應付費使用這些新聞。2021年,澳洲政府推出媒體議價法,強迫網路平台必須跟當地媒體議價,否則重罰。
有人可能忽視新聞的專業性,覺得不過是把現場資訊寫出來,在這人人都可攝影、撰文上傳網路的時代,有什麼了不起?甚至出現「小時不讀書,長大當記者」的嘲諷。忽視新聞的價值,自然覺得網路平台白白使用新聞,似乎沒什麼大不了。
然而寫出好的新聞,是一項專業能力。首先表達的資訊要一目了然。重點是交代「六何」(5W1H)——Who(人)、When(時)、Where(地)、What(事)、Why(為什麼)和How(發生經過),讓人清楚知道何時何地何人發生了什麼事。
文意簡單明瞭只是基本,更專業的新聞,能給讀者「宏大的視野」。例如關注農業、醫療、長照等社會議題,深入剖析,讓我們了解社會上有這些問題,並思考如何讓社會更好。
有些跑醫藥新聞的女記者,曾面臨部分思想守舊者的質疑:「一直跑新聞蹉跎歲月,怎麼不趁年輕找個男醫師嫁了?」似乎醫師才是專業崇高的職業,當記者算不上一回事。然而涉獵各種醫療議題、採訪各式相關人物的醫藥記者,對健保、醫療糾紛、疫情影響等醫療議題的認識,可能比醫師更廣泛且視野開闊。
或許有些新聞的確沒營養,只會以聳動標題吸引眼球,內容卻乏善可陳,卻不應因此忽視新聞的專業性。還是有敬業的記者,努力寫出真實、有啟發的深度報導。這些記者的心血結晶,也值得網路平台付費購買,而非白白使用。
參考資料
1.中時新聞網,2024/10/18〈媒體議價法 誰不敢推〉,https://www.chinatimes.com/newspapers/20241018000648-260118?chdtv,資料擷取於2025/03/20。
2.換日線,〈還在認為「小時不讀書,長大當記者」?——過來人從業經驗談:念新聞系值得嗎?〉,https://crossing.cw.com.tw/article/17435,資料擷取於2025/03/20。
3.張瓈文,〈醫藥記者面對的「有色眼光」——為何不找個醫師嫁掉?〉,《目擊者》雜誌,第47期(台北,2005.07),頁52。
(引用自網路的資料,若因資料來源網頁遷站、關閉、修改、系統錯誤等因素而搜尋不到,敬請見諒。)
留言
張貼留言